华山松栽培技术;
育苗技术
容器苗带土移植,不伤根,具有造林成活率高,初期生长合快的优点,适宜土壤干旱贫瘠、裸根苗造林困难的地区,同时可做到常年造林。
【苗圃地选择】宜选取在地势较平坦、排灌条件良好、交通方便的地方,便于降低成本。如就地取土,宜微酸至中性、不粘重的土壤。
【容器选择及营荞配制】采用塑料薄膜容器,规格6厘米×14厘米。营养土按60%黄心土+30%火烧土+10%菌根土,外加3%过磷酸钙的比例配制,其中菌根土待营养土10日后再加入,以免菌根菌被剂所杀伤。土壤每1立方米营养上加人0.2公斤、甲敌粉0.2公斤。菌根土可用松林中表层土壤,松类育苗不能缺少菌根菌,如缺少菌根时,苗木针叶发黄,生长不良。
【装袋及摆放】圃地应开好排水沟,防止暴雨后雨水冲击。作床1.2米宽,留40厘米宽的步道,在营养袋内装满基质,并填实,整齐排放在苗床上。
【播种】播种前对种子进行和催芽处理,种子用50%多菌灵800倍液;催芽用50℃温水浸种,自然冷却后浸泡24小时,取出晾干,每袋播种2粒~3粒,播种深度约1厘米,播种时间宜在清明前后。播种后用塑料薄膜覆盖保湿保温,出苗比较整齐。 [6]
华山松价格,山西华山松,华山松是松科中的着名常绿乔木品种之一。原产于,因集中产于陕西的华山而得名。华山松是一种大乔木,幼树树皮灰绿色或淡灰色,平滑,老时裂成方形或长方形厚块片。球果幼时绿色成熟时淡黄褐色;种鳞先端不反曲或微反曲;鳞脐不明显。种子无翅,两侧及*具棱脊。主产中部至西南部高山。喜温凉湿润气候,不耐寒及湿热,稍耐干燥瘠薄。可供建筑、家具及木纤维工业原料等用材。树干可割取树脂;树皮可提取栲胶;针叶可提炼芳香油;种子可食用也可榨油。
华山松是乔木,高达35米,胸径1米;幼树树皮灰绿色或淡灰色,平滑,老则呈灰色,裂成方形或长方形厚块片固着于树干上,或脱落;枝条平展,形成圆锥形或柱状塔形树冠;一年生枝绿色或灰绿色(干后褐色),,微被;冬芽近圆柱形,褐色,微具树脂,芽鳞排列疏松。 [2]
针叶5针一束,稀6-7针一束,长8-15厘米,径1-1.5毫米,边缘具细锯齿,仅腹面两侧各具4-8条白色气孔线;横切面三角形,单层皮下层细胞,树脂道通常3个,中生或背面2个边生、腹面1个中生,稀具4-7个树脂道,则中生与边生兼有;叶鞘早落。子叶10-15枚,针形,横切面三角形,长4-6.4厘米,径约1毫米,先端渐尖,全缘或上部棱脊微具细齿;初生叶条形,长3.5-4.5厘米,宽约1毫米,上下两面均有气孔线,边缘有细锯齿。 [2]
雄球花,卵状圆柱形,长约1.4厘米,基部围有近10枚卵状匙形的鳞片,多数集生于新枝下部成穗状,排列较疏松。 [2]
球果圆锥状长卵圆形,长10-20厘米,径5-8厘米,幼时绿色,成熟时或褐,种鳞张开,种子脱落,果梗长2-3厘米;中部种鳞近斜方状倒卵形,长3-4厘米,宽2.5-3厘米,鳞盾近斜方形或宽三角状斜方形,不具纵脊,先端钝圆或微尖,不反曲或微反曲,鳞脐不明显;种子黄褐色、暗褐色或黑色,倒卵圆形,长1-1.5厘米,径6-10毫米,无翅或两侧及*具棱脊,稀具较短的木质翅
油松(学名:Pinus tabuliformis),别名短叶松、短叶松、红皮松、东北黑松等,是原产于北部的一种松树,从西部到内蒙古和, 南到,和,以及半岛北部。油松是中型常绿乔木,20-30米高,幼树树冠呈圆锥形,成年树树冠呈平**。油松的幼树生长速度很快,当树龄增高后成长速度变缓。树皮灰褐色,开裂成鳞片。宽阔的树冠很显着,部分是由于长水平分枝习性。
华山松又名胡芦松、五须松、果松等,是松科中的着名常绿乔木品种之一。原产于,因集中产于的华山而得名。华山松是一种大乔木,幼树树皮灰绿色或淡灰色,平滑,老时裂成方形或长方形厚块片。针叶5针1束,边缘具细锯齿,树脂道3个;叶鞘早落。
常绿乔木,高达35m,胸径1m;树冠广圆锥形。小枝平滑无形毛,冬芽小,圆柱形,栗褐色。幼树树皮灰绿色,老则裂成方形厚块片固着树上。叶5针一束,长8-15cm。质柔软,边有细锯齿,树脂道多为3,中生或背面2个边生,腹面1个中生,叶鞘早落。球果圆锥状长卵形,长10-20cm,柄长2-5cm,成熟时种鳞张开,脱落。无翅或近无翅,花期4-5月,球果次年9-10月成熟。
园林用途:
华山松高大挺拔,针叶苍翠,冠形优美,生长迅速,是优良的庭院绿化树种。华山松在园林中可用作园景树、庭荫树、行道树及林带树、亦可用于丛植、群植,并系高山风景区之优良风景林树种。
生长习性
阳性树,幼苗略喜一定庇荫。喜凉爽、湿润气候,高温、干燥是影响分布的主要原因。耐寒力强,在其分布区北部,甚至可耐-31℃的低温。不耐炎热,在高温季节长之处生长不良。喜排水良好,能适应多种土壤,宜深厚、湿.
华山松产于山西南部中条山(北至沁源海拔1200-1800米)、河南西南部及嵩山、陕西南部秦岭(东起华山,西至辛家山,海拔1500-2000米)甘肃南部(洮河及白龙江流域)、四川、湖北西部、贵州中部及西北部、云南及西藏雅鲁藏布江下游海拔1000-3300米地带。江西庐山、浙江杭州等地有栽培。模式标本采自陕西秦岭。
垂直分布中条山海拔1200~1800m,太行山、伏牛山海拔1200m以上,青海垂直分布海拔3000m。
在气候温凉而湿润、酸性黄壤、黄褐壤土或钙质土上,组成单纯林或与针叶树阔叶树种混生。稍耐千燥瘠薄的土地,能生于石灰岩石缝间。,但幼苗略喜一定庇荫。喜温和凉爽、湿润气候,自然分布区年平 均气温多在15℃以下,年降水量600-1500mm,年平均相对湿度大于70%。耐寒力强,在其分布区北部,甚至可耐-3l℃的低温。不耐炎热,在高温季节长的地方生长不良。喜排水良好,能适应多种土壤,宜深厚、湿润、疏松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。不耐盐碱土,耐瘠薄能力不如油松、白皮松